Niko's blog

如何阅读一本书

2018-08-27

{: .center}

今年买了不少书,也确实“读”了不少,但是整个过程,对于我来说越来越模糊了,每一次回顾总是觉得吸收得不够,只是看完了的感觉。于是就把这本书拿出来再读一遍。

书与作者
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第一版(1940年)距离现在将近80年了,如此有年代感的一本书,按照反脆弱的说法,也必将继续流传下去。作者莫提默·J·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人物。早年为做记者辍学去报社打工,后为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,最后留校任教,拿到了博士学位。查尔斯·范多伦书香门第世家,博览群书,才气过人,当年连续拿下美国电视益智电视节目十四周冠军。后来两位合作对第一版的书进行了大幅修编增写。

阅读的四个层次

书中主要介绍了四种阅读的层次:

  • 基础阅读(elementary reading)
  • 检视阅读(inspectional reading)
  • 分析阅读(analytical reading)
  • 主题阅读(syntopical reading)

对于基础阅读,一个人只要认字了就可以进行。小孩们接触的第一个就是这个阅读,每一个字都认识,也能把它们连起来阅读就是这样,不关注其中的逻辑。

检视阅读,跟我们常说的速读,略读一样,强调的是时间,快速的看完一本书,了解其大意。知道一本书对应的分类,主要回答者们一个问题,“这本书在谈什么”。

分析阅读,这是本书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去讲的一个层次,更强调的是系统化,主动性,寻求理解。读者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,在书中寻找到答案,把内容咀嚼和消化。

主题阅读,最高层次的阅读,要找到需要去了解的主题,主题相关的书。过程往往需要阅读多本书,通过交叉对比,提出自己的观点。最难的方法,也意味着收获最大的方法。

一个有追求的读者

很多时候,好不容易拿起一本书,想好好学习,做一个有追求,认真向上的人,不料十分钟后,眼袋像是灌了铅似的,昏昏欲睡。这就是我们经常出现的情况吧,想认真看书也不易。记得几年前,问了喻老师,为啥看书的时候这么容易犯困,喻老师不经心的回答:“因为你没有思考”,我似乎有点醍醐灌顶,可是,我要思考些什么呢?

越主动,效果越好,越不犯困。要主动去思考,书中的观点犹如一个个飞奔而来的球,你要主动去接,与作者互动。提出问题,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回答问题。主动阅读者需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:

  • 整体来说,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
  • 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,怎么说的
  • 这本书说的得有道理吗?是全部有道理,还是部分有道理?
  •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?

带着这四个问题,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呢?做笔记,俗话说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它会让你保持清醒而不至于昏睡,做笔记过程就是一个思考,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。一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,却说不出来,通常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。这就是《学习之道》中说到的能力错觉了。

检视阅读

在你不知道该不该读一本500多页的书时,我们通常会去看看评论,简介让自己有一个大体的印象。有了了解后,还不确定,就可以尝试一下检视阅读。

  • 先看书名页,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
  • 研究目录页
  •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,也要检阅一下
  • 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,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,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
  • 最后一步,把书打开来,东翻翻西翻翻,念个一两段,有时候连续读几页,但不要太多

以上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的方法。对于每一本书,该略读,深读还是如何,读者需要自己心里有大概的了解,带着问题。

分析阅读

这个阅读层次是作者花笔墨最多的地方,是本书的重点,也是我们读书应该达到层次。这部分内容,作者先从对书的逐步分析到主旨掌握,再到读者判断这两个过程来完成分析阅读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者提出几个阶段,每一阶段有一系列的规则(我更倾向于称为:步骤)

第一阶段

规则一: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,而且要越早越好。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。 这个规则,我理解来说就是要让你自己有一个大概方向,你要读的书是什么类型,也跟你的问题相关,了解方向后才能知道具体怎么做,每一类的书对应的方法会稍微有点不一样,要对症下药。对应的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分类规则了。书中说明了两种分类:实用性 VS 理论性。从大一点的层面,这两个类别还是比较容易区别出来的。总的来说,了解了书的分类,就能更好的指导我们阅读。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样,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。不同的书本所有传达的知识不同,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。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,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。

规则二: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,或最多几句话(一小段文字)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。这就是从整体上掌握书本的架构。如何体现你掌握,那就是用一段你自己的话把书本内容描述一遍。感觉上了解还不行,如规则一说的,你还要说出来。

规则三: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,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。一本书犹如一个乐高积木,是由各个章节组合,必然有支撑的部分,掌握了支撑的部分,沿着骨骼脉络,理清每一部分的组合规则,每一部分必然是相互融合,有机关联才能组成一个整体,清楚明白,前后连贯。在我看来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整理来了解书本的大纲。

规则四: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。一本书的写作,总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连串问题,抑或阐述一些现象。

看完这四个规则,是不是想起,作者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:整本书谈的是什么?

第二个阶段

规则五: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,与作者达成共识。单个的字,词会有歧义,需要根据上下文方好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。作者为了和读者达成共识,他也会对一些关键做一些解释。

规则六: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。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态度,观点。往往是一些结论性的语句,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。

规则七:找出作者的论述,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,以明白作者的主张。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主张而进行的一些说明举例。一般识别的词语有:“首先”,“其次”,“最后”等连接词。

规则八: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,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。在未解决的问题中,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
第三个阶段

在你读完了一本书后,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:赞同/不赞同作者的观点。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规则:

规则九: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,也能诠释整本书了,否则不要轻易批评

规则十:不要争强好胜好胜,非辩到底不可

规则十一:在说出评论之前,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

在这个阶段,如果要批评作者的观点,还需要证明,提供自己的论述。

上面的几个阶段,其实是跟作者一开始提出的基本问题是符合的,也就是说这个几个阶段是为了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的。这些规则是一个框架,为了更好的应用这个框架,作者还用了几个章节为不同的分类应用做了阐述。

  •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
  •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
  • 阅读故事,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
  • 如何阅读历史书
  •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
  • 如何阅读哲学书
  •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

总结

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,讲述了一个阅读书籍的框架。从一开始就要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,然后逐步解决问题。与之前看过的高倍速阅读法十分的相似。里面提到问题,也提供了一些在读书前的检查清单。书中阐述的步骤层层分解,对于养成一个习惯是非常重要的。小学时候上体育课学习一些动作时,老师往往给大家展示一个完整的动作,然后给大家进行动作分解,一个一个动作来,最后串起来完成整个连贯的动作。至于我们在阅读时需不需要如此详细的按照作者所说的来进行,还见仁见智。对于你想养成一个习惯,我认为这个分解的结构化思维还是很有必要的。当成为了习惯后,或许你不需要做得这么详细,但这些问题,规则在你的脑海中已经潜意识的做了。